最新动态

加拿大人的礼物

2016年3月3日

以下关于蒙特利尔加拿大人冰球队前辈来华交流活动的文章,最初发布于中国体育画报2016年第3-4版。这项活动由西姆科主办,在2016年1月7日至17日北京举行。

与民同乐
在鸟巢外的露天湖面上,加拿大人队的元老球员和冰球爱好者们打了一场表演赛。

“快上啊!截住他!哎呀,你看着,我上了!”说着他就挥起手中的球杆冲向了冰场的中央,挥杆断球,冲向对手球门之前,他把球回拨想和队友做个巧妙的配合,显然跟上的人没能领会他的意思。随着众人的惊呼,他回头看到小球飞速滑出边线,哈哈大笑了起来。站在场边围观的人把球拨回场内,比赛继续。

这是一场在户外湖面上进行的业余冰球赛,而他则是五次捧起代表职业冰球最高荣誉NHL冠军奖杯的史蒂夫•舒特。

“这是我们连续第四年举办湖面冰球赛了,我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在这个比赛当中,重新感受我们从小就是这样打冰球长大的。”柯蒂斯是北京冰球邀请赛的创始人,因为第一场比赛是在后海的冰面上开球的,所以赛事的名称(Houhai Pond Hockey League)中至今还保留着后海的字眼。柯蒂斯告诉记者:“前两年北京是暖冬,我们的比赛从后海搬到了什刹海,然后又去了公园里的湖上,不过今年很幸运,北京成功地取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我们才有机会作为北京欢乐冰雪季活动的一部分,把比赛办到鸟巢来,而且还有蒙特利尔加拿大人俱乐部的传奇球员来和我们一起打球,这真的是太棒了!”难以按捺住内心的兴奋,本来是工作人员的柯蒂斯也穿上冰鞋上场和自己的“偶像”较量了一会儿。

“胜负并不重要。大家可以来到这里打冰球,一起烧烤,喝啤酒,到处晃晃。”

今年有来自北京、上海、大连、香港的20支球队参赛,是四年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参赛球员大多数是生活在中国的外籍人士——主要来自加拿大。“冰球是一个团队项目,所以打冰球的人必须要找到组织。从四年前开始,知道我们这个比赛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大家都在这里认识了更多新的朋友,你看这些来参加比赛的球员,他们都在这里过得很开心。他们为了参加这个比赛训练,选择一起参赛穿的队服,各色各样的队服,其实胜负并不重要。大家可以来到这里打冰球,一起烧烤,喝啤酒,到处晃晃。”

在中国生活了七年的柯蒂斯告诉《体育画报》,近两年他认识了不少因为冰球来到中国的加拿大同胞,尤其是在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之后,中加之间关于冰球的交流活动愈发频繁了起来,“我知道想要在中国推广冰球存在很多的挑战,也有一些阻碍,但我看到的是我们已经创造出的东西,这里有很多孩子喜欢打冰球。选择在后海、鸟巢举办赛事的原因,也是考虑到这里会有很多的游客经过,而且我相信他们当中大多数都会为此驻足。我认为他们是否能看懂我们的比赛不重要,我们也不是为了输赢而打球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会拿起手机拍照,这样也许当他们回到家就会上网去搜索,他们就会更加了解冰球,知道在中国也是有人在打冰球的。”

蒙特利尔加拿大人俱乐部的四位球员代表也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开始他们为期10天的访华行程的。成立于1909年的蒙特利尔加拿大人球队是现存唯一队史长于NHL的队伍,是NHL创建时的五支球队之一,也是1942至1967年间NHL困难时期的“原初六队”(Original Six)之一。加拿大人队在过去106年里24次捧起斯坦利杯——不仅位列NHL之首,也曾经是北美四大职业体育联盟之首,这个纪录直到1999年才被MLB的纽约扬基队超越。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还创造了NHL历史上最长的五连冠纪录。

1月13日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为球队举行欢迎酒会上,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先生致辞:“我从小就是冰球迷,就像大多数魁北克人一样,我刚学会走路没几天就开始滑冰了!每周六晚上,我们全家人都会在电视机前忠实地收看加拿大人的冰球赛。北京赢得了2022冬奥会主办权,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冰雪运动,加拿大人渴望与中国朋友分享冬季运动的经验与激情。”

促成这次访华交流活动的西姆科集团(CTC Group)创始人和执行总裁柯路奇先生说:“冰球运动始于蒙特利尔,比赛的规则也是在蒙特利尔创立的,第一场冰球比赛正是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举行,这也是为什么蒙特利尔被称为世界冰球之都。蒙特利尔也是我的故乡,加拿大人队是我们最好的冰球队,他们对于中国发展冰球来讲,我相信是最好的选择。”

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柯路奇告诉记者,把加拿大人球队带到中国来的想法很多年前就有了。两年前,他第一次跟俱乐部提出了访华交流的希望,但中国的冰球发展对于加拿大人来说是个很陌生的领域,两年来,俱乐部和球员们问了他很多问题,“我们一直在等一个机会,我必须要说是北京申奥成功创造了这个可能性。你知道他们在北美都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非常忙碌,而我们计划的不仅仅是这次10天的访华行程本身,我们希望能够跟这里有更长远的合作。”

团队作战
1986 年斯坦利杯冠军队伍成员金格拉斯为参加训练营的中国冰球少年分析战术。

斯顿•金格拉斯、帕特里斯•布里斯伯伊斯和马修•丹邓道特总共在NHL中出场3651次,有10次获得斯坦利杯的经历。他们在10天里开展了四期训练营,和上百名中国冰球少年进行了个人技术、团队配合、冰球文化方面的交流,不仅如此,他们还逛了故宫、长城,尝了烤鸭、卤煮。北京冰球邀请赛是他们最后一天的行程,天空中还带着落雪前的阴霾,但对于加拿大人来说就像冰球名宿鲍勃•约翰逊说的那样,“每一天都是打冰球的好日子!”

“穿上冰鞋后,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就像在参加一场庆祝仪式。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还在打冰球的原因,因为它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你很难不被这样的气氛所感染——他们穿的不是专业的冰球比赛服,没有护具,也不戴头盔,甚至有两支球队装扮成恐龙和熊猫的样子上场打球;没有比赛的人也并不会躲进暖和的休息区,坐在露天的板凳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给场上的球员加油;他们自然地帮助工作人员清理冰面,整理道具;妻子们带着孩子在周围的湖面上跑着玩,笑得很大声。

舒特告诉记者这才是加拿大冰球最初的样子,“你知道我今年已经63岁了,但很有趣的是每当我站上冰面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如果你看了今天的比赛,你会觉得每个人穿上冰鞋后,他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就像在参加一场庆祝仪式。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还在打冰球的原因,因为它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

虽然舒特的NHL生涯几乎都贡献给了蒙特利尔,但实际上他并不是魁北克人,在多伦多郊外一个叫威洛戴尔小镇上,父亲给舒特上了人生中第一堂冰球课,“爸爸在后院给我们浇出来一片冰场,我家的院子不够大,邻居就把院子也借给我们用。在旁边挂上一盏灯,这样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我们都打球。”每天早上出门前把所有的装备都穿好,肩上扛着球杆,球杆后面挂着冰鞋——这对于加拿大男孩来说就像是一场例行的礼拜仪式,舒特也不例外。

“我在古尔丁公园的冰面上打了一年的冰球,才第一次有机会去室内冰场打球,我兴奋极了。不过那时,我们只有周六才能在室内球场训练。”从那时候起,舒特就是球队的得分主力,“我的滑行从来都不是最好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简直就是在冰上跑,而不是滑,但只要我接近对方的球门,就总是可以得分。”

舒特在北约克的青年队B组打了7场比赛,获得了10个进球和17次助攻,这让他直接升入A组的季后赛。16岁那年,舒特终于等来了去多伦多枫叶俱乐部青年队的机会,然而俱乐部把他安排在了青年队B组,舒特对于这个决定不太满意。“我告诉他们我要直接打A组,但他们告诉我这不可能,我说,‘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搬去蒙特利尔给加拿大人打球。’”虽然那时候舒特的梦想是穿上蓝白相间的球衣为多伦多枫叶效力,但还是忍不住抛出了这样的狠话。

几天后,他接到了球队经理巴克•霍尔的电话,让到俱乐部去一趟。乘巴士转地铁,舒特来到枫叶公园,霍尔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想打A组那就去吧,但我不能保证你是在场上还是坐板凳。”舒特回答:“这正好是我想要的。”在多伦多的第二个赛季,舒特常规赛出赛40场,贡献了25个进球,季后赛18场里得到19分。这支才华横溢的青年队四年里三次闯进季后赛,却都与纪念杯(加拿大青年冰球联赛冠军奖杯)失之交臂,“那几年枫叶队在NHL的表现很差,这也让更多人把期望寄托在了我们的身上。直到今天,我走在大街上,仍然会有人过来跟我说,‘我以前经常买五毛钱的门票去看你们周日下午两点钟的比赛,我记得你!’我很怀念那样的时光,那是属于青少年冰球的黄金岁月,后来我们很多人都进入了NHL打球。”

舒特在1972年的NHL选秀中排名第四,被加拿大人第一个挑中,但这并不能保证他能够在比赛中进入大名单。“他们的队伍当时很稳定,作为一个新人,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上场打球。所以头两年,我的确没有得到什么上场的机会。但我却学到了很多让我至今难忘的东西。作为青年联赛中的明星,那样的处境让我很痛苦,就像有人过来指着你的鼻子说,‘小孩,去上面的媒体包厢先看两年比赛吧!’但同时这也让我更加珍惜我的工作,更加明白能够在NHL打球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当我成为队里的首发球员,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从我手中抢走那个位置。”

2015年,就在中国取得冬奥会举办权前夕,来自北京的宋安东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通过NHL选秀的中国球员,舒特很为中国冰球感到高兴, “NHL的门槛的确很高,通过选秀也很不容易,显然这对于中国是一个进步。我不能说米沙(宋安东的俄语名)通过了选秀,就可以最终出现在赛场上,但是你知道也许不是米沙,也许会是下一个中国年轻人。中国球员出现在NHL的赛场上,只是时间问题。但你知道吗?比起有人去NHL打球,我更愿意看到有上百万中国人参与到冰球运动中来,如果有几百万中国人打冰球,那么NHL也不再是问题。”

舒特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未知的中国冰球少年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作为加拿大人获得1973年斯坦利杯的队伍成员之一,舒特在整个季后赛只获得了一次出场机会,这让他感觉颇为失落,“我大多数时间都坐在板凳上看比赛,我的伙伴们打得非常出色,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真正成为队伍的一员。”

“和现在不同,过去每个俱乐部一年里顶多换掉一两名球员,而现在有七八名队员的调整在每个俱乐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时候我们真的就像一家人,总会有人来帮助你。我记得在蒙特利尔的前三年,皮特•马霍夫利奇——当时队里的巨星球员,我们就像是在他翅膀下飞翔的雏鹰,他给我们机会和自信,让我们施展自己的才能。”1976-1977赛季,舒特在常规赛中为球队贡献105分,全联赛排名第三,季后赛中他又攻入8个进球,帮助球队卫冕冠军,那个赛季的加拿大人队阵容被ESPN评为历史上第二伟大的运动队。

“亨利•理查德赢了11个斯坦利杯,考诺耶尔是10次,”舒特向记者解释道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的蒙特利尔加拿大人能够成就一个王朝, “这些人都是伟大的冠军,但他们却从不自负——他们从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占有什么优势,只是在球场上尽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做该做的事情。球队的核心永远都是那些明星球员,当他们是这个球队中最努力训练的人时,其他人都会跟着照做,在那样的队伍中,很难去偷懒。”

战火重燃
2015 -2016 赛季,加拿大人俱乐部的开局不错,他们一度打出九连胜的小高潮,有希望打进季后赛。

然而从那时起,NHL又经历了多次扩军,如今已经增加到30支球队,进入21世纪以来,还没有一支球队实现过斯坦利杯卫冕,而加拿大人俱乐部上一次捧杯还要追溯到1993 年。“你知道现在的NHL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第一轮和最后一轮一样难打,你要保持相当的水平,才可以保证打进季后赛。如果你问我加拿大人有没有机会重新夺回斯坦利杯,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同样拥有机会的还有十几支球队。哪支队伍拥有一点幸运,哪支队伍出现了伤病,谁的手感正好,都会影响最后的冠军走势,现在的比赛就是这么接近。”舒特说加拿大人队2015-2016赛季的开局打得不错,九连胜的高潮让魁北克人再度燃起了夺冠的雄心,但最近球员伤病的问题让球队遭遇了一点小波折,但进入季后赛的势头仍然看好。

"冰球不是加拿大的专属运动,而是我们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我期待全世界的人都能来分享这份礼物。"

除了球场上的竞争,舒特认为NHL更大的变化在于“全球化”,“你知道俄罗斯人冰球打得不错,芬兰、瑞典、德国、瑞士都有不错的队伍,虽然是同样的场地,一样的规则,每个国家的冰球都有各自的风格,幸运的是我们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接纳了进来,于是有了今天的NHL。所以我相信,中国在未来也会影响这项运动,我很期待看到这一天。冰球不是加拿大的专属运动,而是我们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我期待全世界的人都能来分享这份礼物。”

柯路奇也向记者证实这样的期待很快就会在中国成为现实——一场在鸟巢进行的NHL表演赛正在筹划当中,届时会有更多加拿大人俱乐部的明星球员来到北京,“我已经来中国十几年了,我的妻子是中国人,我的孩子也出生在这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像是唤醒人们的闹铃,中国开始关于体育的探寻,是从奥运会开始——只是关于体育精英的,后来发展到一般人的体育运动。这两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参与到体育当中来,比如说跑步和滑雪,我相信这也是因为政策的支持。我相信中国人的生活会慢慢地因此发生改变,休闲、运动、娱乐、文化……体育是这中间的一个元素,而且非常重要,我觉得这变化是在这两年才开始,人们开始享受体育,不光是工作、工作、工作。”

作为一家专业为娱乐及工业领域的制冷项目提供解决方案的加拿大公司,西姆科集团从15 年前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和国内很多冰场、雪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多次为冬奥会提供服务,“你可能会觉得目前中国打冰球的小孩还很少,但据我所知,从去年到今年已经增长了一倍,这就是这个市场的潜力所在现在大多数的冰场都在购物中心里面,几乎没有固定的大型冰场,可以给专业的赛事使用。但从发展来看,中国需要更多的专业场馆,比如说社区体育馆。加拿大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冬奥会了,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帮助到北京。”柯路奇说道。

合作
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左三)在大使馆为加拿大人举办的欢迎晚宴上,祝福中加未来在冰雪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在加拿大驻华使馆的晚宴上,舒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和苏联有过很多的比赛,我去过苏联五次,当我走到大街上的时候,我们穿的衣服会有加拿大的国旗,或者是身上别着一个小徽章,人们会走向我,然后跟我微笑、握手,问我:‘你是来自加拿大?’我说:‘是的!’然后他们就会问:‘你打冰球?’我说:‘是的!’我有信心我和中国以后也会有这样的缘分。”

然而,有趣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天,加拿大人球队一行人在秀水街看到有人在卖他们的球衣。售货员一眼认出了舒特,“你是那个22号?”舒特高兴的问售货员姑娘是怎么知道的?“她给我看了一张印着我名字的球衣的照片,告诉我说,‘我昨天刚刚卖了一件你的球衣。’”

特别鸣谢中国体育画报